大隋帝国风云

第三百二十七章 彷徨

八月二十八日,白狼塞战场激战正酣,俟利弗设阿史那咄栗和俟利发康鞘利南北夹攻,燕北军死守鹅毛口和黄花堆两个前沿要隘。
伽蓝与诸鹰扬官长亲临前线,与将士们一起浴血奋战。燕北军上上下下都知道这仅仅是决战的前奏,是细风和雨,而狂风暴雨还没有到来,所有人都有意识的保存实力,期待在决战中爆发。
阿史那咄栗与康鞘利忧心如焚,焦虑不安,一方面中土人死守白狼塞,愈战愈勇,一方面却没有始毕可汗和主力大军的消息,突厥人已经失去了对整个北疆战场的掌控,而阿史那咄栗和康鞘利也因为失去了对南北决战战局的准确而清晰认识,陷入了迷惘之态,内心里的恐惧与日俱增。
八月二十八日,燕北长城一线,叱吉设阿史那咄捺麾下的突厥及诸种部落南方军团四万余控弦继续攻打长城要隘。
涿郡郡丞郭绚从容不迫,指挥幽州将士据险而守,全力防御。
郭绚为人严谨,治军严厉,他号令三军:人在阵地在,即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至死不退,凡怯战后退者,斩!临阵退缩者,斩!弃守要隘落荒而逃者,斩!郭绚以与敌共存亡之决心,断绝了幽州将士的后路,迫使将士们唯有死战,唯有击败敌人才能杀出一条生路。在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下,将士们的血性给彻底激发了,士气如虹。杀气冲宵,其必胜之信念如长城一般坚固。
八月二十八日。从云内城南下支援的三万北虏控弦纵马扬鞭,风驰电掣,呼啸而进,其冲天烟尘遮天蔽日,气势凛冽。
正在海北头与北虏激战的薛万均接到斥侯急报,大吃一惊,匆忙下令全军火速撤离。他的麾下只有两个鹰扬府两千余人,在北虏的背后做一些骚扰性攻击倒是可以。但与北虏大部队作战,而且还是处在北虏的前后夹击之下,根本就没有抵御之力,唯有撤离,撤进青陂道的崇山峻岭之中以暂避敌之锋芒,并急报于薛世雄。
同日,从桑干、善阳一线两万北虏控弦飞驰在大道之上。一时间万马奔腾,烟尘滚滚,仿若决堤之洪水,惊天动地。
八月二十八日,崞山战场。
帝国大军在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的指挥下继续实施疑兵之计,然而。此计的作用极其有限。
目前战局对帝国来说万分危急,十几万北虏正围着雁门狂攻不止,皇帝危在旦夕。崞城亦遭数万北虏围攻,齐王杨暕和行宫臣僚也同样危在旦夕。此刻救兵如救火,每一分每一刻都异常宝贵。但帝国援军接二连三的赶到了战场却迟迟不发动进攻,反而任由北虏猛攻崞山。其中必有缘由。
北虏统帅康苏密也是久经沙场的大将,文武干略,稍作观察便会从中推断出大概。很显然帝国援军是到了,但兵力有限,不足以发动反攻,于是做疑兵之计,以欺瞒对手,试图让对手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康苏密需要做出一些试探以证明自己的判断,正好那支去攻打楼烦关的军队日夜兼程撤了回来。康苏密遂心生一计,也行疑兵之计,先扩建营寨做出大部队来援之势,又在阵前抛出帝国军队的旌旗仪仗,又让几十个帝国军队的俘虏狂呼雁门已陷皇帝已俘,以此来动摇帝国军心,打击中土人的士气。
北虏此招一出,云定兴就知道疑兵之计被对方识破了,不起作用了,必须真刀真枪的展开攻击了。
就在这时,他接到了从东都传来的消息:东都于二十四日诏令勤王,东都卫府军主力于二十四日北上勤王。
特殊时期,帝国驿站系统发挥了它最大的潜能,传递消息的速度以倍数增涨,尤其从东都到皇帝行宫所在地之间的传递速度更是快得让人吃惊。但云定兴这时已无心吃惊于驿站的传递速度,而是吃惊东都的救援速度竟如此缓慢,这太不可思议。难道东都成心要置皇帝于死地?
云定兴顿时有了一种不祥预感,内心里充满了阴霾,一则担心皇帝的安危,但这不是主要的,皇帝既然敢在危急时刻北上雁门,必有万全之策,堂堂中土皇帝怎么可能会被一群蛮虏所俘?所以云定兴认定皇帝有惊无险,只是这惊有大有小。目前看来皇帝受惊很大,那么大战结束后,东都必定会掀起狂风暴雨。
这些年来,东都政治风暴不断,帝国又深陷战争泥潭,内忧外患日渐严重,颇有一种日暮西山的凋零感。假若此刻再来一场狂风暴雨,江山变色,则帝国岌岌可危矣。
云定兴没有困扰太久,他很快稳定了情绪。然而,到底是攻还是守,他始终拿不定主意。
按时间来推算,东都的军队若日夜兼程行军,最快也要在九月十日前后抵达太原,而若抵达崞山战场,则至少要到九月十四日左右,但那已是半个多月以后了。所以云定兴不敢攻,他手上就那么多人,打完就没了,实在是不经打。再说对目前战局来说,以他的实力,强攻纯粹是徒劳,既不能击退北虏,亦不能打到雁门,更影响不了战局。
不过,如果迟迟不攻,那就是云定兴对南北决战的态度问题,是云定兴对皇帝是否忠诚的问题。你对南北决战的态度消极,对皇帝又不忠诚,皇帝要你何用?
云定兴长吁短叹,彷徨无策。帐下一众将官更不敢乱插觜,乱拿主意,此刻可谓是攻也不行,不攻更不行,根本就没办法做出决策。
就在这天入暮时份,云定兴突然接到一个消息,驻守楼烦关的马邑太守王恭仁遣信使赶到了崞山。
云定兴又是大吃一惊。难道楼烦关守不住了?失陷了?他急忙下令召见。
王恭仁本以为楼烦关会遭到北虏军队的前后夹击,但出乎他的意外。第二天天一亮却看见那支从崞山而来的北虏军队急速撤离了。他据此判断,帝国援军已经到了崞山战场,所以他当即派出了信使,日夜兼程赶往崞山。
王仁恭为了安全,让信使传以口讯。信使向云定兴详细告知了这些时日王恭仁对桑干、句注一线所发动的攻势,并把王仁恭对当前南北战局的分析和判断做了详述。
王仁恭认为,东北道副大使、武贲郎将伽蓝和他的燕北军,已经杀进了代北战场。占据了白狼塞,并成功切断了北虏前后两支大军之间的联系。其直接证据是,在武牙郎将张伦攻占桑干镇后,善阳方向的北虏军队并没有倾巢而出,也没有在第一时间以绝对优势夺回桑干镇,而桑干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由此可以推断之前离开善阳城北上的北虏军队,肯定是去攻打白狼塞了。并且被拖在了白狼塞下。
王仁恭据此做出判断,皇帝北上雁门,乃是引诱北虏主力大军南下的“诱饵”,而皇帝被北虏大军包围于雁门城,则是一个陷阱,目的是拖住北虏主力大军。帮助伽蓝和他的燕北军攻占白狼塞,继而完成对北虏主力大军的包围。王仁恭断定,帝国援军赶到雁门之日,也就是北虏主力大军后撤之时,而双方最后的决战战场必定在白狼塞。
王仁恭为此恳请援军官长。马上派遣一支主力军队赶赴楼烦关,会同代北军再一次向桑干、句注一线发动攻击。继而迫使北虏主力大军尽快撤离雁门,以解雁门之危,拯救皇帝于危难之时,并在北虏主力大军撤离后,第一时间尾随攻击,配合燕北军重创北虏于白狼塞下。
王仁恭乃帝国军中的名将,与薛世雄、赵才、李景、周法尚等齐名于当代,其为人质朴正直,刚毅谨慎,其功勋更是卓著,可惜他是杨素的老部下,而他的侄子王仲伯又参加了杨玄感的叛乱,因此受累免官。不过第三次东征之前,考虑到北疆镇戍的困难,皇帝又把他请了出来,出任马邑太守一职,委其以重任。如此谋略出众战功赫赫的军中宿将,云定兴自问是拍马都追不上,撇开彼此所属政治派系之间的矛盾不提,单从军事上来说,云定兴绝对相信王仁恭对当前战局的分析和判断。
既然燕北军已经在代北战场展开了攻击,并且切断了北虏前后两支大军之间的联系,那么可以肯定,北虏主力肯定在近期内要撤离雁门。正如王仁恭所说,只要帝国援军向北虏展开攻击,充分展示自己攻击之决心,持续向北虏施加压力,则北虏必然会尽快撤离。
云定兴对当前战局总算有了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他断然做出决策,二十八日,集结全部力量,向崞山战场的北虏军队展开反攻,并相机向崞城攻击前进。
至于王仁恭提出来的要求,云定兴根本不予考虑。他兵力有限,还要竭尽全力向雁门工攻击前进,哪有余力支援王仁恭?不过他还是安慰了王仁恭,把东都来的消息据实相告,请他坚守楼烦关,耐心等待援军,只要再坚持半个月,则战局必然逆转。
八月二十八日深夜,雁门战场。
俟利弗设阿史那咄栗派遣的信使运气非常好,一路畅通无阻的赶到了雁门前线,向始毕可汗和莫贺咄设详细禀报了白狼塞军情。
北虏大军在白狼塞下连遭重创,阿史那咄栗和康鞘利先后战败并损失惨重,这迫使两位统帅不得不调集更多的军队攻打白狼塞,由此导致危机加重,而这一危机不仅仅单指南北决战,还包括大漠牙帐。假若始毕可汗和北虏大军大败而归,大漠上的政治形势必然不利于始毕可汗,而牙帐内激烈的矛盾在始毕可汗的权威和实力急剧下降后随时都会爆发。
阿史那咄栗劝谏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见好就收,赶快撤离吧,现在撤回大漠,最起码还能满载而归,还能享受胜利所带来的荣耀,还能巩固大漠诸虏大联盟和牙帐政治局势的稳定。
始毕可汗和莫贺咄设坚决不愿吐出嘴里的“猎物”,他们回复阿史那咄栗,雁门即将攻克,胜利即将到手,我们即将创造新的历史。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