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为夫之道

33.府试

大铭十六年, 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将被后世史书重笔记载入册的一年。
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举国震惊的大事。
一是江淮水患。
二为西北雪灾。
这两件事情的发生, 若按照先后顺序,是正月里的西北雪灾发生在前, 可待事情都尘埃落定之后, 人们提起最多的却是七月流火时节的江淮水患。
只因这一年的水患连着瘟疫, 让大铭的江淮道上,损失了近三分之二的百姓。
大铭十六年,年份带有吉祥数字六的, 本都被誉为天顺之年, 可谁知这天顺之年开年就不顺利。
刚过完大年三十, 西北道的雪就在这辞旧迎新的夜晚里,静静地飘落。
西北道位于大铭的西边, 其下辖的三个县都与邻国合斯图接壤。
合斯图位处北疆,冬天气候寒冷, 夏季水草丰美, 因此盛产皮毛和骏马,自大铭开国以来,一直与合斯图有贸易往来。
此次大雪先是下在合斯图境内,后来像是大雪觉得只在一个地方下不够似的, 竟然纷纷扬扬, 飘飘洒洒地下到大铭的境内。
接着整个西北道就被大雪覆盖了。
陆希源坐在君来茶楼的雅座里, 看着窗外被云朵遮住的太阳, 听着同窗好友们热烈讨论西北道的大雪。
君来茶楼是琴亭镇上的一家茶楼,里面有目前最新出的书籍,还备有笔墨纸砚,若是大家畅谈的痛快了,可以直接把诗文,词赋都立刻书写下来,是以多受读书人喜欢,渐渐的,君来成为一家清谈茶楼。
陆希源四月就要下场,府试不光考帖经,还有策问,比起县试来,难度要大上很多,这也是为何陆希源宁愿花费三年时间备考才敢下场的原因。
对于府试的帖经和诗赋等,陆希源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唯有这策论
策论大部分都涉及到目前的时政,经济,吏治等方面的问题,偏偏这些,都是陆希源对这个社会不甚了解的地方。
这里也不像现代社会,任何事情只要上网一查就能知天下事。
万幸的是,这里有清谈会。
清谈会多是由参与科举的考生或是当地的大儒参加,就目前的社会形势,社会问题各抒己见。
陆希源第一次是被赵东海拉着去的,结果在会上大开眼界,发现这是了解时事的好地方之后,他在学习之余便多了一项事做,那便是参加清谈会。
会上虽然并不是所有人的观点都十分正确,非常有用,但最大的益处便是,通过清谈会能了解目前正在发生的很多事情。
这正是陆希源所需要的。
只是,他们现在关于西北雪灾灾后重建的争执,让人觉得不是太有意义。
陆希源放下手中的茶盏,理了理身上的薄夹袄,起身走到窗边,把窗户推开的更大一点,靠在窗框上,看下面来来往往的行人。
窗外的喧嚣也没能遮盖住他们的争执。
耳中听得同窗们的声音愈发大了,他笑了笑,摇了摇头。
雪灾之后,先修缮房屋,还是先安置灾民,这还用的着讨论吗?
一听他们提出的各种意见,就知道这些都是被家里保护的不知人间疾苦的孩子们。
这里面,要数苏千北说的最高亢激昂,可他的先安置百姓的观点总是不被众人所接受,他气坏了,一拍桌子,恨恨道:“你们都对,就我的不对,行吧?”
陆希源转身,见苏千北好像真的生气了,于是走回桌前,“苏兄勿恼,我有几点意见不知当说不当说?”
苏千北算是这清谈会中身份最高的一位,他是知府大人苏蕴的嫡次子,今年十六岁,刚考过院试,正在家中稍事休息,准备过几日再去书院继续进学,备战三年后的乡试。
苏千北认识陆希源很偶然。
陆亦盛做的那对圈椅很得苏大人的喜爱,之后苏蕴得了好的木头,又让陆亦盛去了一次,陆亦盛带了陆希源,就这样认识了苏千北。
后来陆希源被赵东海拉着去了清谈会,在会上又看见了苏千北,就这样两人熟悉起来。
苏千北觉得他年纪不大却也如此勤奋,很欣赏他这样努力上进的学习态度;陆希源也觉得苏千北身为官家子弟,为人随和,身上没有纨绔之气,还很真诚率真,两人关系愈发的亲近。
现在陆希源想要说两句,苏千北自然是没有异议,“希源你说。”
陆希源把想要说的在脑海中快速过了一遍,然后说道:“我刚刚仔细地听了诸位的观点,我觉得你们说的都对,其实无论是先安置百姓,还是灾后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若真要分出个轻重缓急,我觉得,还是安置百姓更重要一些。”
陆希源这一观点一出,持反对观点的不乐意了,“你没有重建好,百姓安置到哪里去,这是雪灾,不是旁的什么自然灾害,你若是没有重建,就算分发了棉被给百姓,他们也还是会被冻死,因为没地方可去啊,避无可避!”
苏千北一听陆希源支持自己的观点,他立刻觉得有了援军,挥手让其他人都闭嘴,鼓励陆希源继续说下去。
陆希源也不受他们干扰,笑了笑继续说道:“我刚说的,都是基于你们讨论的基础上分出的重要性,但要说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第一重要的是要稳定民心。”
“稳定民心?”
这下不光是其他人,就连苏千北也不明白,陆希源这话是什么意思。
陆希源手指轻轻摩挲着茶盏杯盖,说道:“遭受到了这么重大的灾害,家园尽毁,有的家庭甚至是家破人亡,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心里定是惶惶然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就需要有人去告诉他们,别担心,不用害怕,皇上都知道这一切的疾苦。”
陆希源顿了顿才继续说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把棉服,粮食分发给他们,百姓们自然安心,之后的工作开展也会更加顺利。”
他话音落下后,屋内一片安静,众人都在回想他的话,他们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民心。
还是苏千北最先反应过来,连连拍手,夸赞他想的足够周全。
其实陆希源刚才所说的并没有太多的亮点,任何一位位于官场上的官员都知道该如何去做,只不过目前在清谈会上的,都还是纸上谈兵的学子们,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
陆希源也是没有实际经验的学子,他也没有亲身经历过自然灾害,但他比他们有优势的地方在于,他从电视上看到过赈灾的报道。
学子们高谈阔论了一下午,让陆希源了解了灾情,最后却也没有拿出实际有效的一套赈灾措施。
西北道雪患,总归还是离他们太过遥远了。
日子在认真学习中滑过,开年的重大雪灾没有影响四月十七日的府试如期举行。
三月初,陆希源,赵东海和陈辰相约到正庆府报名。白峰和李长东前年参加过府试,没有通过,今年胆怯再没勇气下场,只待来年再试。
府试的报名程序和县试基本相同,陆希源和赵东海,陈辰一起,又找了另外两人一起做互结,又找了廪生作保,再详细填写了祖上三代的名讳,履历,还有考生自己的详细资料,这才把名报好。
这次府试的地点跟以往一样,在正庆府的晋江贡院举行。
四月十六日,陆希源,赵东海和陈辰在上午就抵达正庆府,他们就在晋江贡院旁找了间客栈住下,这样不会耽误第二日一早的考试。
四月十七日,宜开市,动土,赴考,余事不取。
一大早,陆希源,赵东海和陈辰就到了贡院门口,门口已经站满了等待入场的考生。
卯时初刻,贡院的门开了,考生们像县试一般,依次接受检查,分发考篮鱼贯入场。
在考场门前,又接受衙役们再次检查,最后才进入考场,按照考引找到自己的座位。
陆希源找到自己的号舍后,安静地坐着等待分配考卷。
不多会儿,监考官就挨个把卷子发放下来,府试第一场和第二场考的是帖经和杂文诗赋,每场考一天。
帖经测验的主要是四书五经的内容,出题官任意选择经书中的一页,用纸覆盖着左右两边的字,中间留着空让考生填写。
陆希源感觉这就跟后世的填空题差不多,主要就是考校学子们对四书五经的内容熟悉不熟悉。
这完全是考记忆力的题,是陆希源的强项,他做起题目来还算轻松。
头两天考的两场很快就过去,第三场考的是策论,这一场要考两天,晚上不能回家,棉被也是由府衙发放。
这期策论的题目
陆希源扫了眼卷子心就放下了。
西北雪灾。
这个论题和苏千北他们讨论过,当时也想出了可以用上的方法,陆希源回想了一下自己当时所说的内容,把自己所想到的,都写在草稿纸上,之后又将方法多加完善,文笔加以润色。
待到第二日下午时,陆希源已经把这篇策论打了三遍草稿,修改了两遍,最终在鸣鼓之时,写完了最后一个字。
他放下笔,拿起卷子轻轻抖了抖,让墨汁尽快晾干,随后放平卷子,等监考官封卷,收卷。
陆希源走出考场时,陈辰和赵东海还未出来,他便走到贡院门前的牌坊下面等他们。
他才刚刚在牌坊下面站定,便听见有人唤他。
“希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